【非遗“守”艺人】祝贺!孙日成荣获“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
浏览量:79

提起降龙十八掌、六脉神剑、一阳指,这些金庸小说中的绝世武功总能令无数武侠爱好者心驰神往,现实生活中的武术同样拥有着令人惊叹的魅力。

2014年,鸳鸯螳螂拳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2月21日,鸳鸯螳螂拳第五代传承人孙日成带领弟子于临沂琅琊谷拍摄的《非遗里的中国》山东篇在CCTV-1正式播出,鸳鸯螳螂拳惊艳亮相央视。十年光阴流转,在时间的画卷上,“守”艺人孙日成,以拳法为笔,以传承为墨,书写着鸳鸯螳螂拳的传奇。
01.
两岁师从父亲习武
追求原汁原味
孙日成的习武生涯始于童年时期,作为家中的一员,他与哥哥弟弟总是一起跟随父亲孙丛宅练拳。“我两三岁时就被抱到武场边上”孙日成回忆道,“刚开始觉得挺有意思的,但时间久了,练习基本功变得非常枯燥,光扎马步一站就是10分钟纹丝不动。父亲的检查方式也是相当粗暴直接,趁你不备,从后面推一把,如果被推倒了就要挨罚。”然而,正是这些严格的训练奠定了他扎实的武术基础。早年在武术界,鸳鸯螳螂拳素有“只闻其名、不见其身”的说法,一直秘传于民间。近年来,得益于孙丛宅、孙日成父子努力,鸳鸯螳螂拳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悄然走入寻常百姓生活。

在传承道路上,孙日成从不急功近利,而是坚守着“原汁原味”的传承理念。中华鸳鸯门派为白猿祖师所创,至今已有2700余年历史,后又经各代大师不断完善。“明清以前,鸳鸯门派已经在武林界赫赫有名,因为选徒严苛,基本上该门派的人都是顶尖高手。”孙日成介绍道。提到印象最深的一次经历,他表示,年轻时曾有外国人慕名而来,愿意支付高额学费学习鸳鸯螳螂拳,却遭到父亲坚决拒绝,“学个三五天能学到什么东西?这种速成学会的拳法不是糟蹋老祖宗的东西吗?”这句话深深影响了孙日成,使他在传承过程中始终保持严谨态度,致力于保留并发扬鸳鸯螳螂拳最纯粹的形式。

尽管许多家长对孩子习武持观望态度,担心孩子会变得暴躁,但孙日成坚信,习武首先是修身,接着才是强身。他解释道:“鸳鸯螳螂拳不仅仅是一项武技,它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通过练习武术,孩子们能够更好地塑造自我,提升身体素质,培养坚韧的性格。”
02.
打破传统戒律
公益传习覆盖30多所学校
为了让鸳鸯螳螂拳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孙日成和父亲决定打破鸳鸯门派“传内不传外、传儿不传女”的传统戒律,将鸳鸯螳螂拳带入校园。“我最关心的是如何培养孩子们对武术的兴趣,同时让他们明白习武先习德的道理。”孙日成强调,除了教授拳法,他还要求学员背诵《武德训》和《弟子规》,注重品德教育。“习武可以舒筋活血,利于孩子身体成长,更重要的是培养精气神。”

自2009年起,孙日成先后为燕儿岛小学、嘉峪关小学、江苏路小学、育才中学、天山小学、镇江路小学、青岛大学,南京路幼儿园、第一国际学校等三十多所学校提供武术普及课程,掀起了中小学生学习武术的热潮,不仅让鸳鸯螳螂拳成为首个走进校园的武术类非遗项目,也使得这项古老拳法在年轻一代中得以传播。
03.
拓宽传播途径
书写文化自信
致力于本地推广的同时,孙日成还积极寻求更广泛的传播途径。2024年7月,“2024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舞林大会暨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武术交流赛”和“海峡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国术馆寻根之旅”活动成功举办,来自两岸的非遗传承人汇聚青岛,寻根溯源、相互切磋交流、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孙日成携鸳鸯螳螂拳亮相活动现场,为两岸传承人带来了精彩的鸳鸯派技法展演。


此外,孙日成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向世界展示鸳鸯螳螂拳的独特魅力。他还带着鸳鸯螳螂拳登上山东电视台《中国字 中国人》栏目,在山海间大展武艺,传承经典国粹、讲述“中国字背后的中国精神”。2024年10月,孙日成荣获“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

在“守”艺人之路上,孙日成用一腔热忱和无限耐心,守护着鸳鸯螳螂拳这颗历史长河中的明珠。在他看来,传承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旅程,而他愿意成为那个永远在路上的人,一步一个脚印,将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稳稳地传递下去。
如有交流或合作需求,可联系:
工作室地址:青岛市市北区清江路六号鸳鸯螳螂拳武馆
联系电话:18854282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