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采撷丨历史上的翻译官,这个差事不容易

浏览量:141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衣冠楚楚,风度翩翩,
在涉外场合上从容奔波,
却很少能站到聚光灯的下面;
他们精通外语,凭借过硬的语言素质
为国家与民族间交流牵线搭桥,
见证了一个又一个历史事件,
有时甚至影响着历史的发展,
但在史书工笔中却很少被记载,
甚至连姓名出身都鲜为人知。
这群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翻译官。
翻译这个行业在我国由来已久,中国自古以来地域广袤、民族众多、政权复杂,同时,与邦国外交沟通也是源远流长,因此历朝历代都设有专职翻译机构。
从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到晚清国人走出国门,在中国历史的各个节点上,都活跃着翻译官们的身影。
翻译官包括口译与笔译,他们有的精通周边少数民族文字,有的知晓远邦语言。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传达消息、宣扬文化,都需要翻译作为媒介。
翻译这个职业最早出自周代,《后汉书·南蛮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交趾之南,有越裳国。周公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天下平和,越裳以三象重译而献白稚。

史料中的越裳国大体上在今天的越南一带,“三象重译”就是连续翻译了多种语言。

《礼记》也有对于“译”的记载是:
 
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译”在周朝时,指翻译北方语言的翻译官,相应的,翻译西方语言的翻译官则是狄鞮,东方是寄,南方是象。
 
南北朝时期的沈约在《均圣论》中也有相关记载:
 
周室受命,经典备存,象寄狄鞮,随方受职。
 
周以后,历朝历代都有翻译官,通常从属于外交机构之下。
《汉书·百官公卿表》有载,秦时掌管外交事宜的官职称典客,汉景帝时更名作大行令,武帝时又更名作大鸿胪,译官就是其属官。大行令(大鸿胪)在汉时是三公九卿的九卿之一,地位很高。
汉朝也出现了史上第一位有明确记载的翻译官——陪同张骞出访西域的堂邑父。
堂邑父又名甘父,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堂邑父故胡人,善射。”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张)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胡奴甘父俱出陇西”,堂邑父作为张骞的翻译和向导出使西域。
虽然我国早就有关于翻译官的记载,但像堂邑父被载入史书的译官却屈指可数。唐朝时朝廷沿用“鸿胪寺”机构作为管理少数民族并掌管翻译的机构,翻译官称作“译语”,由二十人构成,但史书中缺乏相关记载,反倒是一些民间人士在对外交流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其中又以佛教人士居多,例如东渡扶桑的鉴真和尚,西天取经的玄奘等等。
到了宋朝,由于常年与辽国和西夏打交道,翻译官就显得更为重要,地位也有了明显提升,宋初的刘重进因通晓契丹语而不断加官进爵,最后被封为燕国公;南宋译官王抃因为语言能力出众、多次出使金国而受到宋孝宗信任,一直做到五品枢密院都承旨,成为皇帝身边的近臣。
到了明清时期,翻译官中出现不少“洋面孔“。许多欧洲来的传教士在中国朝廷中任职,成为兼职翻译官,如顺治时的传教士汤若望、康熙时的传教士马国贤等人。除了帮助朝廷翻译外国文献外,这些“翻译官”还曾将皇帝遗诏等重要文件翻译成外文在欧洲出版。
除此之外,一些博学多才的大臣偶尔也客串下翻译官,譬如和珅,精通多门语言(汉、蒙、藏、满等),西藏班禅和英国使臣觐见乾隆皇帝时都是由他做的外交官。

清末民初的辜鸿铭,精通英语、德语、法语、希腊语和拉丁文,曾担任过晚清重臣张之洞的洋文案,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外文秘书。他还将《大学》《中庸》《论语》翻译成英文,在海外出版发行。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万方来朝的华丽盛景,还是出访他邦的友好交流,又或者缔结盟约、传达教义、传播文化......翻译官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许他们地位不高,名声不显,却是一个国家和周围交流离不开的帮手。
翻译官,通过语言走天下、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