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采撷丨关于火锅的起源与发展,资深火锅爱好者不可不知
浏览量:71
有句话说,没有什么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顿!可见火锅在大家心中的超凡地位。似乎对中国人来说,吃火锅已经成为和他人、和自己相处的绝佳方式。
庆祝的时候要吃火锅助兴,难过的时候要吃火锅治愈,疲惫的时候要吃火锅给自己打气,好友相聚时,最常选择的饮食也是热热闹闹的火锅。
火锅如此受欢迎,那火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
关于火锅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在三国时期或魏文帝时代,那时的“铜鼎”,就是火锅的前身。另一种说是火锅始于东汉,出土文物中的“斗”就是指火锅。可见火锅在中国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了。成都火锅早在左思的《三都赋》之《蜀都赋》中有记录。可见其历史在1700年以上。
汉代 · 五熟釜
五宫格火锅
这件分格鼎是在江苏省盱眙县境内大云山西汉墓中出土的,墓主是西汉江都王刘非。鼎分五格,可分别放入不同的食材,保证了食材之间不会串味。
刘非很会吃火锅,在分格鼎旁边还出土了两套“染器”。所谓染器,就是吃火锅时放作料的盘子。从考古发现来看,染器有的是盘状,有的则呈杯状,如果有加热装置,则称为“染炉”。从染炉的出土来分析,汉代人吃火锅与现代人的吃法稍有不同,将调料加热后,再涮蘸着吃。
提到分格鼎,就又要提一下三国时代魏文帝的“五熟釜”。据《三国志·魏书·钟繇传》记载,五熟釜由魏文帝曹丕亲自设计改良,用来宴请相国钟繇。五熟釜和分格鼎差不多,就是将其分为5个区域,并放以不同的汤料。曹丕还写信给钟繇:“昔有黄三鼎,周之九宝,咸以一体使调一味,岂若斯釜五味时芳?”意思就是,黄帝有三鼎,周代有九鼎,但都是一锅一个味儿,哪比得上我这个五味俱全?
宋代 · 拨霞供
涮锅前身
真正有史料记载的火锅,是宋朝时候的“拨霞供”。在南宋林洪所著《山家清供》中,记载了吃“拨霞供”的故事。
当时,林洪前往武夷山拜访隐士,途中抓到一只野兔想烤来吃,隐士告诉他说:“可以这样吃兔肉:在桌上放个生炭的小火炉,炉上架个汤锅,把兔肉切成薄片,用酒、酱、椒、桂做成调味汁,等汤开了夹着肉片在汤中涮熟,蘸着调味料吃。”林洪按照这种方法吃了一通涮火锅,顿感醍醐灌顶,脱胎换骨。谢过隐士之后,给这种涮火锅取了个名字叫“拨霞供”,秘诀就在一个“涮”字。
宋代的“火锅”已经非常平民化,大众化。在当年的黄河流域一带,每到农历十月初一,家家都举办“暖炉会”,过节般地围着火炉吃肉喝酒,此即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所谓,“十月朔,有司进暖炉炭,民间皆置酒作暖炉会”。
清代 · 野味火锅
全民皆爱的冬日佳肴
清朝时期,各种涮肉火锅已成为宫廷的冬日佳肴,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宫廷菜”,清宫御膳食谱上有“野味火锅”,用料是山鸡等野味。
在所有朝代中,喜欢且最会吃火锅的当属清朝人。在清朝,火锅不仅在民间盛行,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宫廷菜”,在清宫中被称为热锅,其质地有陶瓷、纯银、银镀金、铜、锡、铁数种。
《舌尖上的中国》对火锅做过这样的总结:
北京的涮肉火锅,羊肉细薄如纸,吃的是嫩;云南的菌子火锅,菌菇清新甜美,吃的是香;潮汕的牛肉火锅,牛肉丸筋道多汁,吃的是韧;重庆的牛油火锅,花椒与辣椒在味蕾相撞,吃的是麻,要的是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口火锅就是一个江湖。一锅汤水吸引着天南地北的人们相聚一桌,煮沸了地北天南的食材底料,举箸来回之间,是锅底与食材的交融,是汤水与热火的成全,象征着共鸣,象征着参与。
看到这了,赶紧约上朋友,再去吃一顿火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