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非遗丨中国最古老的动画-皮影戏

浏览量:87

皮影戏,
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
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
在灯光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戏。
皮影戏融合了
绘画、雕刻、音乐、戏剧和文学
等多种艺术形式,
历史悠久。

皮影戏是中国戏剧和固有民俗技艺之一
也是珍贵的传统国粹

动静绕指尖,光影舞翩跹
中国的皮影戏
是世界最早的“动画片”
一张兽皮、一根丝线、一盏明灯
就可以演绎各种剧目
栩栩如生,让人啧啧生奇
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1、皮影的起源

据《汉书》记载: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一日,大臣李少翁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在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这个故事中的棉帛人像,被认为是皮影的起源。
皮影戏诞生于西汉,极盛于清。元代时,皮影戏曾传到亚欧各国,广受好评,被称为“中国影灯”。
表演皮影戏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因此,中国不少的地方戏曲剧种都是从皮影戏中派生出来的。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艺术手段,对电影的发明和美术片的发展也起到先导作用,皮影戏可以称得上是“最古老的电影”。
皮影戏中的车船马轿、奇妖怪兽都能上场,飞天入地、隐身变形、喷烟吐火、劈山倒海都能表现,还能配以各种皮影特技操作和声光效果,所以演出大型神话剧的奇幻场面之绝,在百戏中非皮影戏莫属。其中武打场面紧锣密鼓,影人枪来剑往、上下翻腾,热闹非凡。而文场的音乐与唱腔或激昂或缠绵,有喜有悲、音韵缭绕,扣人心弦。

02、皮影的制作工艺

皮影戏能呈现这样如梦如幻的视觉效果,当然离不开精雕细琢、栩栩如生的皮影。
中国各地的皮影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皮影的制作程序大多相同,通常要经过下料、画线、雕刻、上色、上漆、压平、装订与装杆共八道工序,过程复杂而奇妙。其中雕刻是最复杂的、最困难的,有些皮影需要手工雕刻上千余刀,不仅刀法有讲究,而且每一刀都必须准确无误,否则就会前功尽弃。

03、皮影的艺术特色

种类及表演手法
皮影戏,是傀儡戏的一种,是一种综合艺术,包含影偶、乐器、剧本、灯光、演员等等因素。
皮影戏根据影人造型和表演技术的不同,分为掌中影人、提线影人、杖头影人等。表演者用右手操纵,拇指与食指夹住一组,中指、无名指、小指夹住一组,通过“拨、拉、提、抖”等的表演手法,以达到灵巧自由、随心所欲。
演皮影戏的操耍技巧和唱功,是皮影戏班水平高低的关键。表演时,由三五个艺人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和弦乐。表演民间神话、武大、古代故事时,人物可以腾云驾雾,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
唱词与念白
皮影戏剧本是由民间艺人创作的,都是用于实际演出的脚本。从构成上说,它由唱词和念白两大部分组成,唱词主要用于抒情,兼有叙事的功能;念白主要用于叙事,兼有插科打诨之调剂作用。在演出上也体现为边说边唱、说唱结合的形式。
唱腔特色
皮影戏的唱腔起唱部分的头两句叫曲头,唱腔的最后两句称曲尾,中间大部分唱腔叫曲身。声腔中多结合道情、蒲剧和眉户。
板式结构与伴奏乐器
皮影戏的板式主要有慢、中、快、散四种。此外还有叫板、摇板、散板、回龙等。伴奏乐器丰富多样,早先的影戏中文、武场伴奏只有两人专司,即一个掌鼓板,负责鼓、钹、板、锣,另一个拉四胡,其他较为次要的打击乐器如小钹、手锣等则由其他唱念艺人兼职。
服饰与冠履
皮影戏中影人的服饰冠戴与履在古代还是不同地位与官职的代表,直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地域色彩也非常鲜明。
“服”,指的是衣服;“饰”是偶人佩戴的装饰品;冠即为帽子;“履”俗称鞋子。影人由头与身子组成。头分生、小、大、髯、丑等,其造型各异,冠履与服饰也各有讲究。
表演剧目
皮影戏的演出,有历史演义戏、民间传说戏、武侠公案戏、爱情故事戏、神话寓言戏、时装现代戏等等,无所不有。折子戏、单本戏和连本戏的剧目繁多,数不胜数。常见的传统剧目有白蛇传西厢记、牛郎织女、杨家将、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等。从革命战争年代起到解放后,新发展出的时装戏、现代戏和童话寓言剧等等。
一方幕布,百态人生
正是通过这样的皮影戏
生动还原了一个个民间故事
那是历史的真实写照
当然其中也不乏民间智慧的融聚
堪称天气万物于一体
演普天下之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