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赏析】《逃出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艺术,我们等你回家!

浏览量:94

近日,最火爆的短剧就要数《逃出大英博物馆》啦,相信大家都已经看过了吧!精美的制作,发人深思的细节......小编不由地要说一句,试问哪一个中国人可以内心毫无波澜地看完《逃出大英博物馆》呢?

 

 

《逃出大英博物馆》以拟人化的手法,讲述了“小玉壶”(原型为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在逃出大英博物馆后,偶遇在海外工作的中国记者并在他的帮助下回家的故事。

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

本以为剧情的走向会是小玉壶带着许多文物千里奔赴回家之路,结果却大大出乎意料,小玉壶历经千辛万苦,只为带回一封封流落在外的文物的家书,字字不提我想回家,却字字都在说,什么时候带我回家,看至此处不禁泪流满面。我们中华文化的艺术瑰宝,凝结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精华,流落在外千百年,却未曾遭到应有的对待和保护,中国的古老艺术,巧夺天工,却在忽视和破坏中,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今天我们便来看看在《逃出大英博物馆》中提及到的流落在外的几件中国文物。

唐三彩陪葬俑

公元728年

1933年,燕京大学教授郑德坤注意到英国学者黑得宁顿(Hetherington)在一本书中再次提到刘氏墓出土器物:“黑得宁顿氏书中亦载有武后时仕刘氏(Liu T´ing hsun显庆二年至开元[十]八年)。墓中出土带彩马,四神,魌头,鸟冠人物等。”

今天,在大英博物馆第33号展厅内仍在展出这一组三彩俑。这些陶俑体形高大,形态各异,釉色鲜亮,组合丰富,引起广大观众的高度关注。在国博和上博举办的有关大英博物馆文物展览中,仅展出其中一件文官俑。

辽三彩大罗汉像

公元907-1125年

不了解历史的人对于辽三彩并不是非常熟悉,辽三彩是在唐三彩的基础上进行改良的,它继承了唐三彩的优点并更为精美。

这尊罗汉像来自河北易县八佛洼,为当时发现的16~18尊罗汉中,出土品相较好的罗汉之一。相比常见的罗汉塑像,这尊塑像面相比较年轻,宝相威仪磅礴。其结禅定印的一双手、衣料的质感和皱褶、身体的姿态都得到近乎完美的表达。尤其容貌逼真、表情生动,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实属我国古代写实主义塑像的杰出作品。

而辽三彩的知名度之所以比较低,是因为由于工艺问题,当初生产的辽三彩数量并不多,而保留下来的辽三彩的数量就更少了。

朝冠耳炉

朝冠耳炉又称官帽耳炉,取官帽之形状而来。此炉高颈束口,寓意“言之将出需多思,”下承马蹄足,寓意“行之将为需多想。” 在宝物中同款概率仅有2%左右。

大英博物馆所藏的这件乾隆年间(1736 - 1795)的铜香炉,其形制尺寸和龙饰向世人昭示它的皇家寺庙出身。铭牌上还用英文写着以下内容:“香炉的形制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祭祀典礼上的食品用具。在中国王朝的历史上,过去与未来的连接是持续不断的主题。”

明代龙纹陶砖

龙纹琉璃砖是大英博物馆内的一件标志性中国文物。它曾是山西寺庙屋脊上的装饰品,于20世纪初清末民初年间被敲裂盗取,随后被排列成壁板而收藏。至2006年,有收藏家拍卖所得,并赠给大英博物馆。目前存放在馆内中国文物的33号展厅。

这组砖由二十块珐华彩釉面高浮雕明代陶砖构成,宽2.44米,每排高39厘米,厚12.7厘米,刻有四条充满活力的蓝黄釉山爪龙在莲花与牡丹之间穿行嬉戏。整体腾龙威猛,莲花精美,是难得一见的珐华彩藏品。

其中,黄色的龙朝南装饰在一个屋脊上,蓝色的则朝北放置。这些颜色和设计反映了中国人对于阴阳相互调和的信仰。在传统文化里,龙司雨水,负责掌管水界。所以纹饰的原意是保护建筑免于火患。

明代布袋和尚雕塑

佛教中有纵、横三世佛之分,弥勒佛是纵三世佛中的未来佛,俗称笑佛。布袋和尚则是五代后梁时期的僧人“契此”,因常背负一只布袋开口而笑,因此又相传是弥勒佛转世。

明太祖朱元璋以弥勒出世为由起事,因此明代为防有人造反,一度禁止弥勒崇拜,貌似弥勒佛的雕塑多为布袋和尚。大英博物馆的这尊布袋和尚雕塑为三彩陶塑坐像,笑容温暖,亲切慈祥,硕大的肚子裸露无釉彩,有大肚能容天下事的气概。

根据英文说明,雕塑为“成化二十年(1484)中秋吉日制”,由佛教徒Dang Cheng和太太Mme Hui捐赠。

隋代大理石阿弥陀佛像

矗立在大英博物馆楼梯空隙之间的这一尊白色阿弥陀佛像,堪称整座博物馆中最大最雄伟的佛像。佛像整体由大理石雕刻,高5.8米,重约2吨。佛像面容俊秀,双目微启,双唇紧闭,微露一丝浅笑,披通肩式袈裟,长裙束腰与胸前系结,由于采用浅浮雕手法,通身袈裟折纹更显简练。佛像的双手虽已丢失,但其右手臂上抬,左臂平出略向下,仍可判断出佛手姿势应为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施与愿印。

佛像原供奉在河北省邢台韩翠村的崇光寺,后被盗运到海外。体型这么大,不知使用何种手段运出去的。

五代木雕观音坐像

彩绘木雕观音坐像是一尊五代时期的佛教艺术品。它高达141厘米,木雕表面残留有彩绘痕迹。观音紧闭双眼、垂头打坐,做转法轮传经的手印,表情透露出安详肃穆的感觉。菩萨的发髻高高束起,带有唐代发型特点。流畅的衣纹和华丽缨络使观音显得卓尔不群、超凡脱俗。斜披在上半身的袈裟是10世纪和11世纪佛像多采用的风格。如此古老的木雕造像历经战火和风雨没有被毁,的确是奇迹。

清代象牙鬼工球

“以玲珑剔透的镂雕技法闻名。”

鬼工球是19世纪中国流行的一种手工雕刻的象牙工艺品,又称鬼功球,同心球,名字取鬼斧神工之意,喻示相关制作程序繁复,工艺技术极高。

其通常由许多精雕细刻的同圆空心球组成,以一种看上去不可能的方式相互融合,整体精巧华丽、通透玲珑。由外而内,每层镂刻各式花纹,皆可自由转动,代表了彼时中华精致绝伦的雕工艺术。

由于产地多在南方广东,鬼工球也被视为南派或广式牙雕的代表作。18世纪末,英国外交家乔治·马戛尔尼的使团曾抵达广州,在当地欣赏的牙雕工艺品中就有鬼工球。另外,早在20世纪初,中国广东牙雕艺人翁昭曾凭手工镂雕的一件24层“鬼工球”,赢得巴拿马博览会金奖。

大英博物馆这件吊坠鬼工球于清代道光年间广州制作,吊坠高46cm,其中鬼工球直径12厘米,内含18个同心象牙层。制作者和流失海外的年份不详,可能为当时英国使团带走。

明代“赏善”判官陶俑

这尊慈眉善目的女判官如真人大小,高1.48米的她手捧薄薄的“善簿”卷宗,记载着人在生前所做的善行。

中国传统民间信仰中的地狱判官,是阎王的助手。地狱判官数量繁多,但主要分掌刑罚、掌善簿、掌恶簿、掌生死簿四大判官。掌善簿的赏善判官,并非位最高权最大(掌生死簿判官职最高权最大)。其身穿绿袍,温婉可亲,沉稳内敛。手持“善簿:中尽录人人生前的行善资料,判官按行善程度的大小和数量的多寡一一给予奖赏,遣入轮回。

明代铜铸真武像

真武指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佑圣真君、玄武大帝等,是中国道教神话中的一个重要神祇,也是汉族民间信仰中的重要神明之一,被视为北方之神,具有镇邪、护佑众生的神力。

明代初期,对内平稳政局以及对外安定边疆是明政府的当务之急。永乐皇帝将他在靖难之变中的胜利归功于真武大帝的庇佑。因此这一时期,崇拜真武之风不仅在宫廷内盛行,在民间也达到鼎盛。真武被认为是护国安邦之神。据说,明代早期的真武像,即以永乐皇帝为原型塑造。

这尊真武像是现存最大的铜铸真武像之一,整体为铜制,原有鎏金、彩漆装饰。塑像长须披发,身着铠甲战袍,战袍正面有龙纹装饰,他左手施真武印,即无名指和中指向前伸出,威武非凡,是当时铜制造像的代表之一。为何流入英国并无考证。

以上,也仅是一部分流落在外的中华文物,这些文物汇聚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艺术精髓,蕴含了工匠们精湛的技术,背后又藏了哪些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灿烂的文明,我们热爱我们的国家,也应当学会保护这些文物,寻回我们流落在外的艺术与文明。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流落海外的文物心声,汇成了声声的“家国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