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花相应,唯美灵动的花朝节簪花画卷徐徐展开
浏览量:174

簪花习俗历史悠久,民间传统节日“花朝节”就是百花生日的庆典,而在唐代名作《簪花仕女图》中,人亦与花相映相惜。花朵象征吉祥和富贵,也寓意生机和希望,春日簪花更给人增添活泼灵动的生命气息。作品依照初唐文化基调,参考《簪花仕女图》、仕女俑等文物形象,兼取《清平调·其三》的审美格调,表达了女孩儿在如花待绽的年龄,在花朝节中观花、赏花、簪花、咏花的情景,人花相应,营造唯美灵动的花朝节簪花画卷。
描形:似花
从外在特征而言,这部作品与“花”密切关联。服饰上,演员们身披红纱,纱衣的层次由红渐粉,层层叠叠。裙摆饱满圆润,恰似含苞欲放的花朵。动作上,演员们以“气”带“身”,以步伐的流动和身体的回转将裙摆展开,随即敛身内收,裙摆便以一种卷动的态势合拢,其动势飘逸而不轻佻,雅致而不沉闷,给人以灵动鲜活的感受。演员的肢体暗合着花苞的样态,大臂与小臂之间始终保持着一个“V”型的夹角,使得舞姿将收未收、呼之欲出,并无空间上的压迫与挤占感,半开半掩的花朵形象之中蕴含着无限憧憬与可能。
写意:非花
纵观全舞,可以发现作品没有单薄地去模拟花开花落,也并未借由“簪花”去引出某个具体的故事情节。作品更希望去触碰、去谈论的,其实是“生命”这一终极的艺术命题。编导郑璐将作品形容为一种“超越程式的浪漫”,并不是去模拟名画的画卷本身,而是融入了自己爱花的经历和对“初唐”意象的向往。作品中花的活气和人的灵气相知相融,升腾出一个时代的生命气象。
谈美:论花
“花”的意象,自古以来就被用于描绘美人或是感叹光阴。编导同样有感于“人花相映”“物我合一”的心绪,因此在作品中以“观花”“赏花”“簪花”“咏花”四种不同的层次予以呈现。而花的美丽又是转瞬即逝的,存在着时间上的局限。作品一方面展现出了未饱和的少女感,另一方面又在“花苞”形象的限制中极尽探索,动作质感张弛有度,视觉效果如血似火,生命的内在张力便淋漓尽致地显现了。
《簪花一卷》这部作品延续了中国几千年以来的审美传统。无论是历史与当下,抑或是创造与继承的话题,都在这支舞蹈中悉数得到回答。作品并不在于重现或者复原历史,更像是一种得其意而忘其形的,对于中国古典文化情志与意趣的创造性继承。古人赏花,今人亦爱花,在光阴的流转间,或许身处不同时代的人们所共享的是同一份生命体验。正如李白所言:“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月如此,花亦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作品向观者传达出一种赏味人生的超然心境,站在今人的角度回望历史,朝代有气象,人生有花期,恰似舞台这一方天地中的群红漫卷,每一朵都是正当时的、燃烧跃动着的生命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