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丨市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图文展(二)

浏览量:168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历史的发展脉络,彰显着文明的无限魅力。市南区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

截止目前,先后公布了六批共28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鸳鸯螳螂拳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鸳鸯内家功、香酥鸡烹饪技艺、周氏艾灸法、八白散传统驻颜技法、李氏小儿推拿秘笈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劈柴院市井民俗、九嶷派古琴等7个项目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拥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9人,其中国家级1人、省级3人、市级5人、区级10人。

非遗触手可及,展现着古老智慧在当代社会的延续和创新;非遗是生活方式,承载中国价值、凝聚中国精神,传承不辍、历久弥新。在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推出市南区非遗图文展,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认识非遗、珍爱非遗,推动"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武当太乙门
 
武当太乙门为武当派四大门(太乙、天罡、龙门、清虚)之一,是中国武术派生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2015年,武当太乙门获批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图片

太乙武术以武演道,集道家文化、健身养生和技击艺术为一体,主张“性命双修”“天人合一”。武术功法以气为源,以桩为本,六合一体,动静相生,刚柔并济;武术动作窜蹦跳跃、闪展腾挪、起伏转折,身法步法协调多变,体用兼备,极其重视技击方法,辨位于尺寸毫厘,制敌于擒扑封闭之中,进则直发,退则飘然而返,具有飘逸、灵敏、突攻、闪防、多变的技击特色与实战价值。
长期坚持习练太乙武术,既能健体自卫,更可在心志、修养、气质等层面得以淬炼和升华,在面对竞争、压力及生老病死时,念头通达,和谐灵动,尤其对青少年的性格健全养成更具深远意义——此为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核心价值所在!
青岛武当太乙门传自民国十八武术名宿之一的高凤岭,高凤岭传李汉民等弟子,李汉民传周国富等弟子,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2016年,武当太乙门传承人周国富牵头成立青岛太乙门武术俱乐部,以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武术为使命,面向社会广泛传播武当太乙门武术文化。
班氏外科——针灸推拿法
班氏外科——针灸推拿法,由中医世家第四代传人班永君先生创办。其自幼随父研习中医,秉承祖国医学,总结家传经验,融合现代医学,历经四十余年临床,总结形成的一套特有的针灸推拿手法。
图片
其手法强调因人、因病、因证的“三因辩证”施治,操作中遵循“循经络,走穴道” ,在针灸推拿临床上深谙气的重要作用,独创“宽胸理气针法”,针刺“膻中穴”,结合飞经走气四法至得气,在调理内科疾病方面疗效显著。
2004年,青岛市卫生局为推动“班氏外科——针灸推拿法”的突出特色和名医效应,在青岛市中医院挂牌“班氏针灸推拿工作室”,以表彰班永君在中医外科方面做出的贡献。

“班氏外科——针灸推拿法”于2017年入选市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2018年入选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九嶷派古琴

“九嶷派古琴”项目,由清代杨宗稷先生建立九嶷琴社,并编写了琴学巨著《琴学丛书》,立一家宗风,形成九嶷琴派。九嶷派是中国古琴艺术的重要流派之一。第四代传承人张林创办青岛市古琴协会,培养了近百名青年古琴演奏家和近千名琴学爱好者,使九嶷派古琴在青岛得以传承和发展。

图片

九嶷派古琴有自己一整套独特的指法系统,弹奏成曲讲究吟猱节奏,琴风苍劲坚实,技法规整,自成一格,有着非常鲜明的特色。

其一,九嶷派古琴的琴曲发音沉稳、刚健而雄浑,体现了古琴艺术刚柔兼济的特点。其二,九嶷派古琴自创立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记谱法。根据气息,定出传统的板拍节奏,在传统的古琴减字谱旁边,注明表明音高的工尺谱和唱弦法,每一首曲子的拍板、句法等都有参考的标准,保持了原曲谱的意境。其三,九嶷派的唱弦法为独有之法,其按减字谱同时唱出指法名称与曲调,便于演奏中气息与琴曲的契合。

九嶷派琴学讲究吟猱节奏,琴风苍劲坚实、清丽脱俗,技法规整,自成一格,有着非常鲜明的特色,在近代古琴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九嶷派古琴2015年入选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海鲜腌制技艺

“一卤鲜海鲜腌制技艺”是胶东沿海渔民发明并传承的独特技艺,至今已有数百年的传承历史。从现存民国报纸上可知,约在上世纪20年代后期,湛山的一卤鲜海鲜腌制技艺就已经知名青岛了。
 
图片
 
据民国十七年(1928年)四月《中国青岛报》所载:“本商埠湛山一撸鲜鱼滋味甚佳,系当地渔夫以少许盐卤施与鲜鱼而成  据湛山张姓供货者言:“其腌鱼技艺乃祖上所传”。历史上的湛山村(大湛山村和小湛山村)是明代所建的古村,据《胶澳志·民社志》所载,清末民初“大湛山庄”243户,“小湛山庄”30户,这270多户除了专门从事渔业者之外,“沿海农人亦兼业渔也。”
从民国报纸的一卤鲜海鲜腌制技艺,其源头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
第三代传承人张恕玉致力于海鲜腌制技艺的研究与开发,其创制的“一卤鲜手撕鲈鱼”风靡省内外,已成了各大酒店的招牌菜。
一卤鲜手撕鲈鱼和酸辣鲅鱼丸先后被山东省商务厅评为《齐鲁名吃》;2018年入选青岛上合峰会伴手礼。
浮山所民间传说

浮山所为明代初期设置,称浮山备御千户所,建制级别相当于州县且为军事单位,因此庙宇、坛祠齐备。随着军户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家族日渐庞大,建起了宗族祠堂,这样-来浮山所城内就遍布了大大小小二十多个庙宇,最终形成了两个庙群。同时产生了青岛市区三大特色山会的香油果子会。庙宇神明有关的传说,在当地一直口口相传至今。

图片

东北庙群中的马神殿,被老百姓称为马神庙,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浮山所建立之初。马神殿内有红白两尊神马的塑像,他们的形体、颜色、神态与真马相似,当地传说它们总是在浮山所危难之时显灵救助百姓,故此在当地被尊为神马。

此外还有浮山所“羊皮书”传说;明末清初大逃亡的传说;“桃花村”的传说;洛家口子的传说;浮山所绿林山兽的传说;浮山所村风的传说。传说的思想性健康积极,体现了保家卫国、扶危济困、行侠仗义的精神,寄托了人们的祈福愿望。浮山所民间传说于2009年入选市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湛山庙会

湛山寺位始建于1934年,是青岛市区唯一的佛寺。在寺庙建成后,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佛祖释迦牟尼生日)举办湛山寺庙会,开庙逢会三天。庙会期间湛山寺广施斋饭,善男信女毕集于此上香祈福,旅游观光者更是络绎不绝,热闹非凡,是青岛地区最著名的佛家庙会。

图片

随着庙会规模不断扩大,庙会不仅仅是善男信女烧香拜佛的聚居地,还形成了一个小规模的商贸集散地,经商买卖、民间杂耍等皆有,此后湛山庙会一直延续下去,后因各种原因取消。湛山庙会于2009年入选市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鸭尾酥制作技艺

青岛开阜以来,英记楼、顺兴楼、春和楼、聚福楼,四大酒楼以各自的经营特色闻名遐迩。四大酒楼首推英记楼,英记楼主要是达官贵人和社会贤达聚会的场所,其糕点是客人们的最爱,迄今已有120多年历史。英记楼(原名为“英记社”)便坐落于中山路上,是当时青岛港最大的中餐馆之一。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接管青岛后,此时英记楼因鸭尾酥等32个品种特色茶点而持续火爆。
图片
英记楼的鸭尾酥制作技艺经手工68层折叠擀制,涂蜜后再涂刷每年初夏出产的鸭蛋黄,而后,每块鸭尾酥均匀抛洒一钱芝麻,此时的鸭尾酥不但香味浓郁,酥而不散,皮薄如蝉翼,层层叠加,入口即化,且造型如同鸭尾,并以此得名。秉承:“制作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祖训, 英记楼“鸭尾酥”,在1997年被评为山东名小吃,同年被评为中华名小吃。鸭尾酥制作技艺于2017年入选市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鸭尾酥”是用优质粮食,经过传统工艺制作而成,传统“鸭尾酥”需要经过好几道工序纯手工制作,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深受岛成人民的喜爱,而经过漫长的演变,如今的“鸭尾酥”除保持古朴韵味外,更融入现代民族工艺技法,更现代、更时尚、更有味。
剪纸

在青岛地区,剪纸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市南剪纸作为传承在青岛开放口岸的剪纸艺术,既继承了胶州剪纸刚中带柔、粗中有细、稚中见巧的风格,又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博采众长,手法简洁明快,形成了独有的淳朴清新的艺术风格。

图片

明清以来,剪纸已成为了青岛人生活的一部分,每逢红白喜事、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少不了剪上几幅应景的剪纸,描绘着他们生活的世界、表达对生活的祈愿。近年来,市南剪纸因其独有的艺术魅力,吸引了众多传承者和学艺者,得到了良好的传承和发展。剪纸于2009年入选市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梅花拳

梅花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优秀拳种之一,据记载发源于明崇祯年间。梅花拳古称“干支五势梅花桩”,因为在百余根桩阵上练功而得名,广泛流传于我国山东、河北、河南等省。

图片

梅花拳有着自己独特的拳技特点和拳理功法。基本内容包括文理和武功两大部分,讲究文武双场结合,文理指导武功,以武强身,以德育人。其动作舒展大方,刚柔相济,动静有制,形体神韵皆有独特风格。目前,梅花拳以青岛梅花拳武馆为核心,以驻青高校为主阵地,以五干梅花拳弟子为基础,在青岛地区得到了良好的传承。梅花拳于2015年入选市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王炳建,梅花桩第十八代传人,师从第十七代传人、我国著名的学者武术家山东大学燕子杰教授。在青岛高校培养数千名德才兼备、文武双全的大学生弟子,如今青岛梅花桩开遍岛城各高校,并走出高校在社会上推广和发展,为造福更多的人民大众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