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市南区新增五个省级“非遗”项目

浏览量:0

市南区新增五个省级“非遗”项目
 
   日前,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我区鸳鸯内家功、香酥鸡烹饪技艺、周氏艾灸法、八白散传统驻颜技法、李氏小儿推拿秘笈五个非遗项目入选,实现历史性突破。
   近几年,市南区加大了“非遗”抢救、保护、传承的力度,通过“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我们的节日”、“国家非遗日”等活动平台,组织展览展出、印发宣传册、举办非遗讲座、非遗专场演出等活动,广泛宣传发动、细致普查整理,获取非遗线索300余条,帮助挖掘整理百年历史老传统、老技艺、老绝活10余个,政策扶持各级传承人。
   在此次省级评选中全市入选的18个代表性名录中市南区占到了5项,这是对我区近年来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的充分肯定与鼓励。藉此,市南区已经拥有全国级非遗项目1个、省级非遗项目6个、市级非遗项目6个、区级非遗项目8个,形成梯队式保护构架,为今后更好开展非遗传承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市南区新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简介
1.鸳鸯内家功--鸳鸯内家功以阴阳结合、内外双修为根基,动作如同鸳鸯成双入对、形影相随一般,故冠以“鸳鸯”之名,它有着独特的行功理念和表现形式,成为中华传统武术中独树一帜的内家功法。据本门相传鸳鸯内家功由春秋战国时期(公元475年-前221年)白猿所创,至今已有两千七百余年的历史。
 
 
2.香酥鸡烹饪技艺——青岛春和楼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创建之后不久,便开始烹制香酥鸡。《青岛市志·商业志》载:“青岛建置后,随着城市的发展,清朝遗老遗少、各地军阀、官僚资产阶级及外国商侨群聚于此,宴饮之风盛行……春和楼的香酥鸡、扒原壳鲍鱼……各有特色。”春和楼香酥鸡烹饪技艺应创制于上世纪20年代以前,至今已有百年以上传承历史。后经过春和楼多位名厨传承发展,形成了选料严格,制作考究,独具青岛地域特色的春和楼香酥鸡传统烹饪技艺。
 

3.周氏艾灸法——秦汉汉时期《黄帝内经》把灸法作为重要内容系统介绍,强调“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唐代孙思邈《千金方》中提倡针和灸并用;明代《本草纲目》中35处提到艾和艾灸的用途及灸法。
 
 
4.八白散传统驻颜技法——据古文献《医方类聚》卷81引《必用全书》记载,“八白散”源于金章宗时期,曾在后宫宫女中广泛应用,其名为 “金国宫女八白散”,至今已有800余年传承历史。至清乾隆七年(1742年),宫廷御医吴谦等编撰的《医宗金鉴》所记载的“玉容散”,其药物组成应用了“金国宫女八白散”八味中草药中的七味。光绪十四年(1888年),宫廷御医李德昌和王永隆又在“玉容散”基础上为慈禧制成“加减玉容散”。上世纪60年代,中医院科班出身的张宪斌遇上了年迈的李姓清廷末代御医,从他那里传承了“八白散”、“玉容散”等养颜方剂及其养颜术。1999年张宪斌将八白散养颜术传给了刘伟琳。刘伟琳在继承八白散养颜术的基础上,研发出了“植物秀八白散”散剂及其操作手法。
 

5.李氏小儿推拿秘笈——《推拿三字经》其著作未出版,但在民间流行;李德修,又名慎之。山东省威海市北竹岛村人,幼时家贫辍学,在渔船上学徒打工为生,17岁染疾,暴致耳聋,幸遇威海清泉学校校长戚经含,怜其孤苦,遂赠《推拿三字经》一书,经8年学习,方可独立应诊,颇有声望。李氏小儿推拿学派逐渐形成,李德修也被誉为近代小儿推拿三字经学派的奠基者、李氏小儿推拿的创始人、全国知名的小儿推拿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