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丨市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图文展(一)

浏览量:73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历史的发展脉络,彰显着文明的无限魅力。市南区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

截止目前,先后公布了六批共28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鸳鸯螳螂拳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鸳鸯内家功、香酥鸡烹饪技艺、周氏艾灸法、八白散传统驻颜技法、李氏小儿推拿秘笈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劈柴院市井民俗、九嶷派古琴等7个项目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拥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9人,其中国家级1人、省级3人、市级5人、区级10人。

非遗触手可及,展现着古老智慧在当代社会的延续和创新;非遗是生活方式,承载中国价值、凝聚中国精神,传承不辍、历久弥新。在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推出市南区非遗图文展,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认识非遗、珍爱非遗,推动"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鸳鸯螳螂拳

鸳鸯螳螂拳以阴阳互补、内外双修为哲学底蕴,以左右对称拳法为标志,如同鸳鸯成双入对、形影相随一般,故冠以“鸳鸯”之名。合于“螳螂”者,不在象形,而重在取其迅猛手法精妙多变之意。2014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8年5月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

鸳鸯螳螂拳博采众长、独树一帜,完整保留了特有的中华武术精神,套路技法体系完备。鸳鸯螳螂拳有独特的动作和套路,是内外结合的拳法,与其它螳螂拳有着明显区别。该拳法注重阴阳合一和内外结合,动作古朴浑厚、技法丰富、结构严谨、衔接巧妙,无任何虚招,讲究一招一式皆有目的,技击性很强。鸳鸯螳螂拳主要发展于山东半岛一带,青岛市是鸳鸯螳螂拳最主要的传承地区。历史传承过程中,该拳种择徒严格,传承脉络清晰单一,无任何分支。

 
鸳鸯螳螂拳代表性传承人孙日成

鸳鸯内家功

鸳鸯内家功以阴阳结合、内外双修为根基,动作如同鸳鸯成双入对、形影相随,故冠以“鸳鸯”之名,它有着独特的行功理念和表现形式,是中华传统武术中独树一帜的内家功法。据本门相传鸳鸯内家功由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白猿所创,至今已有两千七百余年的历史。2016年入选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鸳鸯内家功是将天地精华之气与人之元气聚于丹田,其居人一身之正中。气从丹田升至五脏六腑,由十二经十五络流通,由脏腑出入经络,由经络而入脏腑,气血由此而全身循环,沟通内外、表里、上下、联络五官七窍四骸,组成一个有机整体,有很强的健身养生价值。

图片
鸳鸯内家功传承人孙丛宅

周氏艾灸法

“周氏艾灸法”始创于晚清时期,百余年来在周氏医学世家传承不绝,并留传下《金针梅花诗钞》、《灸绳》等艾灸专著。
周氏艾灸法创始人为晚清名医,周树冬(丙荣,1862—1915年,晚清名中医。其弃儒习医,擅长针灸,喜欢撰写记述)擅长于针灸,《金针梅花诗钞》为周树冬遗稿,周楣声重订,1982年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金针梅花诗钞》分上下两篇,以诗歌形式介绍梅花针法,包括了针灸步骤前前后后注意事项,包括下针手法等。是针灸本科生必读。
周氏后人周楣声大师(1918—2007),周氏艾灸法第二代传承人。生于安徽省天长县中医世家,幼承家学,通《内》《难》及诸家言,精于灸法,弱冠即行医乡里。从医70余年,救人无数。周楣声先生毕生弘扬中医,学术上精益求精,临床中攻坚克难,特别是在针灸学的实践与研究中推陈致新,独辟蹊径,提出真知灼见,总结传世经验,在灸法的传承与振兴、研究与临床应用造诣颇深,贡献尤大,蜚声中外。)晚年修学传徒于青岛,与青岛渊源颇深,梅花针法及艾灸之术历经四代传承,得到发扬光大。  
图片
周楣声大师
 
周氏艾灸法于2011年入选市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2015年入选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2016年入选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八白散传统驻颜技法
“八白散”是由白丁香、白茯苓、白牵牛、白附子、白僵蚕、白蒺藜、白芷、白芨等八种中草药制成的方剂。八白散传统驻颜技法是在八白散配方的基础上,改良至活血化瘀17味方,配以膏药温敷,加上面部砭术16法和背部“肩三胛六背十八腧”经络技法,从而达到血瘀疏通、气血调和、抗衰驻颜的功效。
图片
据《医方类聚》卷81引《必用全书》记载,“八白散”源于“金国宫女八白散”。至清乾隆七年(1742年),宫廷御医吴谦编撰的《医宗金鉴》中记载的“玉容散”,选取了金国宫女八白散中大部分中草药。光绪十四年(1888年),宫廷御医李德昌、王永隆又在“玉容散”基础上为慈禧制成养颜方剂“加减玉容散”,此方记载于《慈禧光绪医方选议》。辛亥革命以后,太医院院判李子余携众多方剂出宫,行医民间时收张宪斌为徒,传授包括“八白散”、“玉容散”等养颜方剂,后被张宪斌收入所著《中医养颜方集》,并改良为“养颜八白散”及其养颜技法。1999年,立志传播传统中医养生驻颜文化的刘伟琳师从张宪斌,潜心学习八白散,创建植秀堂,成立中医养生养颜研究所和中医诊所,在传承保护的基础上对传统配方进行了挖掘改良,形成“植物秀八白散”及其驻颜术。
“八白散传统驻颜技法”项目本着“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在继承文化遗产“八白散”的核心内容、传统工艺和理念的基础上,进行了诸多研究、完善和创新。
八白散传统驻颜技法于2011年入选市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5年入选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6年入选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香酥鸡烹饪技艺
 
香酥鸡烹饪技艺是由青岛春和楼饭店传承的经典鲁菜烹制手法。春和楼始创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这处青岛开埠以后发展起来的百年老店以经营正宗鲁菜为特色,香酥鸡自上世纪二十年代以来一直是该店的重要招牌菜品。该菜品初创至今,历经了六代名厨的继承发展,制作环节愈加严格、工艺愈加完善。
图片
香酥鸡烹饪技艺讲究选用800克左右本地雏鸡作为原料,包含宰杀、腌、煨、蒸、炸等多道工序,香酥鸡成品具有外酥里嫩、香气馥郁、美味可口的特点。香酥鸡作为青岛地区的代表菜品美名远扬,二十世纪以来,恭亲王溥伟、刘廷琛、王垿、康有为等来春和楼必点香酥鸡,也被用来招待过朝鲜次帅吴振宇、美国海军特罗斯特上将和莱昂斯上将等外国友人。
“香酥鸡烹饪技艺”于2015年入选市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2015年入选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2016年入选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李氏小儿推拿秘笈
李德修小儿推拿,历经100多年的传承发展,是近代小儿推拿疗法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重要流派。李德修先生,又名慎之,17岁染疾,暴致耳聋,幸遇威海清泉学校校长,戚经含,怜其孤苦,遂赠清代徐谦光《推拿三字经》一书,并悉心教导,经八年学习,方独立应诊。
图片
李德修医师像
李德修1929年自设诊所,求治者盈门;1955年应聘到青岛市中医医院儿科工作,任小儿科负责人;自1962年,李老先后收本院医师王德芝、王安岗为徒,被誉为小儿推拿奠基人,李氏小儿推拿的创始人,全国知名小儿推拿专家;后其子李守义及儿媳娄堃受其影响,传承流派。
李先晓,女,是李氏小儿推拿第三代传承人和继承人、李德修先生孙女,李氏小儿推拿第二代传承人娄堃之女。
图片
李先晓儿时深受祖父——小儿推拿名家李德修的言传身教,对李氏小儿推拿颇有研究,成年后任职于青岛市中医医院,对于临床疾病的心电图诊断和小儿推拿潜心研究。先后出版了《李德修三字经派小儿推拿》等6本书,让更多家长了解学习小儿推拿,造福更多宝宝。
“李氏小儿推拿”于2011年入选市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2015年入选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2016年入选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周氏锔艺
锔刻瓷技艺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色,是民间动静态文化传统的代表。历经六个朝代,一千多年的历程,体现出独特的民族民间文化技艺的特色,具有见证中国瓷文化发展的独特价值,是研究中华民族民间技艺鲜活的标本。
周氏锔艺秉承祖师的教诲,别出心裁,标新取异,独具匠心,从艺三十余年,继承和发展了山东流派的“锔活秀”。用银钉锔成画纹,甚至连壶口、壶嘴、壶柄都趁机加以纹式包嵌。周氏锔活让每件瓷器锔活都是独一无二的世间珍品,不再拘泥于修补。
周氏锔艺所代表的山东流派的“锔活秀”,历经百年的传承发展,让残缺修补之美成为一门赏心悦目的艺术。
“周氏锔艺”传承人周华(字应毅):中国海洋大学毕业,高级工程师,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师承“天下第一锔”,世袭斋号“乌龙堂”(康熙二年御封)锔瓷泰斗王振海老先生,现为王振海先生入室弟子、第六代传人。
传承24样72种136道“王门锔”宫廷锔瓷独门绝技,弘扬中华名族传统独有文化。秉承祖师的教诲:“锔聚和合,感恩生活,修复艺术,缝补生命”。
“周氏锔艺”项目于2017年入选市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2018年入选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劈柴院市井民俗

劈柴院起初是有条路的名字叫“江宁路”,德国占领青岛后,于1902年修建了此路。它是“人”字形,东端连着中山路,北边连北京路,西边通河北路。从上个世纪20年代中期,江宁路成了步行街,于是整条江宁路就叫劈柴院了。
至于劈柴院这名字的来历,有人说,这里原先是个“劈柴市”,全是卖劈柴的。还有人说,这些劈柴除了供市民烧火做饭,还供应大窑沟窑炉烧制砖瓦等等。在刘筠的诗集《青岛百吟》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段注释:“劈柴院近中山路,最繁闹之区。院内皆劈柴架屋,故名。贵人不屑一顾,然房租轻而价廉,穷措大得往来其中焉。”
这就是说,劈柴院是因为里面盖了许多临时的商用“劈柴屋”而得名的。这些“劈柴屋”,为一些老青岛人所熟知,大多是一些随意搭建的破板房,低矮潮湿。从上个世纪20年代中期,青岛建为城市后,在这里修了一条江宁路,建了几个大院,江宁路逐渐成了一条商业步行街,街上几个大院多为商店、饭铺,劈柴院从一个院子的名称成了这一商业街的名称。
江宁路有二十几个院,整条街和几个院是商业、餐饮、娱乐集中的地区。江宁路上最著名的要数江宁路10号,因为江宁路10号就像是一个最大的娱乐大院,独有戏台,茶楼,各种小吃点心。大家在这里听戏曲、喝茶、聊天,热闹非凡、不亦乐乎。这就是旧时的青岛劈柴院江宁会馆的的前身。
青岛劈柴院江宁会馆已修缮一新,古色古香的庭院中时不时上演着劈柴老院乐逍遥的文艺表演。其紫金阁戏台可同时容纳上千人,大家伙一边欣赏着曲艺,一边品着茶香、尝着小点心、磕着瓜子,好一派逍遥自在。客栈院内有砖木结构的三层楼,分东西两个跨院,属于老青岛典型的里院建筑,同时还具有浓郁的江南民居情调,古香古色,充满了浓浓的文化底蕴。
“劈柴院市井民俗”项目于2009年入选市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2012年入选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李氏非固定学派骨伤疗法
“李氏非固定学派骨伤疗法”主要流传于胶东地区,其传承依靠家族传承,脉络清晰、谱系完整。
李氏非固定学派骨伤治疗手法以“药、酒、汗、动、点、养”为核心理念,以“治骨折,非固定,服中药,加运动”为基本原则,突出了适当运动对骨伤康复的重要作用,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治疗手法。该疗法对四肢骨关节损伤、颈腰椎骨折瘫痪、半月板破裂、髌骨软骨软化症等颇有疗效。
李氏骨科与西医不同,重视气血运行、经络穴道等,用药也要注意寒热虚实补泄,先功能后解剖,由软到硬,循序渐进,安全可靠。与当今骨科盛行的动辄开刀切、修、换,内固定加外固定,给病人造成许多不必要的痛苦和损伤,值得深思。
李维秀毕业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学的是西医。由于自己骨折亲身体会到西医固定治疗的弊端而改学传统中医,精心学习和研究家传的非固定疗法,取得显著的成绩。
“李氏非固定学派骨伤疗法”于2015年入选市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2018年入选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