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非遗丨青岛非遗美食大盘点!你吃过哪些?

浏览量:53

青岛的历史源远流长,

文化底蕴深厚,

民间艺术种类繁多。

在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

有许多是关于饮食的手工艺。

这些可以吃的“非遗”,

带着人间烟火

传承着一座城市的历史味道。

香酥鸡
香酥鸡烹饪技艺讲究,
选用800克左右本地雏鸡作为原料,
包含宰杀、腌、煨、蒸、炸等多道工序。

图片

香酥鸡选用
以高汤蒸熟的母鸡制作而成,
将母鸡去骨留皮,
鸡肉撕成长条,
拌以盐、香油、味精,
用蛋清、淀粉、白面、油炸而成,
食用时蘸椒盐。
香酥鸡成品具有
外酥里嫩、香气馥郁、美味可口的特点。
春和楼蒸饺
春和楼蒸饺制作技艺产生、发展于

青岛市中山路146号的青岛春和楼饭店,

至今已有百余年传承史。

图片
春和楼蒸饺选料严格,制作考究,
对面团的调制及馅料的调配有着严苛的要求,
面团必须选用90-92℃的热水烫面,
馅料中肉质上乘,
配以优质主料和秘制高汤等添鲜加味,
从而形成青岛春和楼蒸饺独特的制作技艺。
成品蒸饺面质柔韧、皮薄馅大、
美味汁多、香而不腻。
不爆花白酥皮月饼
不爆花白酥皮月饼制作技艺

分选料、酥皮制作、馅料制作、

包制装点、烘焙等五道传统工艺流程,

原料纯天然,

配方为改良秘传,

工序严谨,食品安全,

形成特定的选料和制作工艺标准。

图片
位于老青岛中山路上的
百年老店乐口福食府的殷召福、丁立相师傅
用本地优质小麦面粉、古法压榨花生油等
烹饪原料制作的白酥皮月饼
色、香、味、形、质、养俱佳,
一时间供不应求。
第三代传承人陈秀英
结合本地的饮食习惯,
改良了白酥皮月饼制作技艺,
酥皮层次清晰、入口即化、
造型精细、色泽洁白,
解决了传统制作表皮破花的问题。
战氏牛肉酱
战氏牛肉酱制作技艺
将调味料制成调味液后与牛肉混合炒制,
区别于传统酱料和调味料混合熬酱的局限。
使用牛肉、豆豉、辣椒、花椒、
盐、葱、姜、蒜、花椒以及
少量的山奈、草果和甘草等食药材,
其中最主要的要属油的运用,
菜籽油和玉米油结合使用,
二者将各种食材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经过30天慢发酵,
方得一瓶牛肉酱。
图片
战氏牛肉酱作为中国酱文化的一个分支,
采用传统手工技艺,
巧妙结合御厨配方,
是佐餐的上好调料,
也是馈赠佳礼。
鸭尾酥

经手工68层折叠擀制,

涂蜜后再涂刷每年初夏出产的鸭蛋黄,

而后,

每块鸭尾酥均匀抛洒一钱芝麻,

此时的鸭尾酥不但香味浓郁、酥而不散、

皮薄如蝉翼、层层叠加、入口即化,

且造型如同鸭尾,

并以此得名。

图片

“鸭尾酥”是用优质粮食,

经过传统工艺制作而成,

传统“鸭尾酥”需要经过

好几道工序纯手工制作,

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

深受岛成人民的喜爱,

而经过漫长的演变,

如今的“鸭尾酥”除保持古朴韵味外,

更融入现代民族工艺技法,

更现代、更时尚、更有味。

海鲜腌制技艺
“一卤鲜海鲜腌制技艺”
是胶东沿海渔民发明并传承的独特技艺,
至今已有数百年的传承历史。
从现存民国报纸上可知,
约在上世纪20年代后期,
湛山的一卤鲜海鲜腌制技艺
就已经知名青岛了。
图片

第三代传承人张恕玉

致力于海鲜腌制技艺的研究与开发,

其创制的“一卤鲜手撕鲈鱼”

风靡省内外,

已成了各大饭店的招牌菜。

即墨田横香饽饽

即墨田横香饽饽是

当地人操办喜事或

祭拜天地时必需的一种面制品,

其制作技艺世代相传,

已有500余年,

最具代表性的是田横镇周戈庄村的香饽饽,

重2公斤左右,

有双燕戏春、龙凤呈祥和

梅花、牡丹等多种造型,

融合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祭祀民俗。

图片

周氏流亭猪蹄

在青岛只要一提猪蹄,
很多人都会条件反射般地
蹦出“流亭猪蹄”四个大字。
那鲜亮的色泽、清爽的味道、
软糯的口感......
而诸多流亭猪蹄中,
又以周氏流亭猪蹄为首,
有食客在博客中以
“猪蹄开锅天下流口水,
周公吐哺九州赴城阳”
来形容周氏流亭猪蹄。
沙子口金钩海米
沙子口海湾盛产的鹰爪虾,
由于生活在水流湍急,
海洋生物丰富的海城,
因此虾体丰满、营养丰富。
使其为原料加工而成的海米,
颜色红润金黄、形似金钩、
味道甘甜鲜美,
被人们尊称为“金钩海米”。
石花菜凉粉
石花菜凉粉
在崂山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海菜凉粉为青岛独有的
以海菜、石花菜、鹿角菜所制的凉粉,
透明晶莹,
加上蒜泥、香菜沫、
香油、醋、盐、味精等,
是解暑佐酒的佳肴。
清爽开胃,渗透着蔬菜的鲜味。
在夏天青岛的餐饮点随处可见,
万和春排骨砂锅米线
青岛地方特色名吃——
“排骨砂锅米饭”,
是由万和春创始人王世河先生
根据百年的祖传配方,
经自己多年来不断摸索研究,
反复实践精心制作而成。
万和春排骨米饭的特点是
口味独特、肉质酥烂、香而不腻,
排骨汤因为炖的时间长,
味道非常浓郁。
胡姬花古法榨油
 
胡姬花传承古法榨油技艺精髓,
升华为古法六艺:
“胖花生,严选料;
秘法炒,留纯香;
小榨技,见精细;
取初榨,得上品;
正宗味,真地道;
依古法,妙储藏。

图片

即墨老酒

即墨老酒是我国最古老的黄酒品种,

有着四千年的悠久历史。

是以黍米为原料,

陈伏麦曲为糖化发酵剂,

配以崂山泉水,

经自然发酵而成的原汁酒,

斤米酿斤酒,

具有红褐透明、微苦焦香、

后味深长、盈盅不溢的独特风格,

以其悠久的历史、

独特的工艺、优秀的品质,

成为中国北方黄酒的典型代表,

享有“黄酒北宗”的美誉。

图片
即墨麻片

麻片色泽金黄、形如饼干,

未从入口、先闻其香,

片薄如纸、不嚼自化,

颇受市民青睐。

图片

揉好的面团放到案板上摊成饼状,

用特质的擀槌将面饼

擀成1毫米厚的面皮。

割齐边、刷水、撒芝麻、

擀槌压实、切割等多道工序,

把大面皮变成

宽2厘米、长7厘米的小面块,

最终才能放到烤炉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