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南文化活动史

浏览量:0

市南区文化活动
 
 

 

   第一节 市南区文化馆发展概况
【2007年拆除前的台西文化馆旧址(徐立中先生拍摄)】
    1955年,青岛市第四文化馆——台西文化馆成立,隶属青岛市文化局,设副馆长1人,共有干部职工3人,没有独立馆址,暂时在市南区区委宣传部办公。
1959年,市南区成立文教科,办公地点设在湖北路,对外称文体组,有5名工作人员。
1960年,文化馆搬迁至中山路33号。
1962年12月,文化馆由中山路搬至湖南路35号,成立文化科,人员增加至6人。
1963年6月,台西区行政建制撤销,台西文化馆并入市南区文化馆,市南区文化馆由湖南路搬迁到德县路,设副馆长1人,共有干部职工10人。
1977年,市南区政府将天后宫拨付给文化馆、少年宫做为活动场所,同时保留德县路和台西文化馆旧址,文化馆成立了文艺组、宣传组、电影队、图书组、办公室等,各项工作开始走上正轨。
1996年天后宫作为历史文物成为青岛市民俗博物馆,市南区文化馆迁至团岛二路24号少年宫综合大楼五楼,作为临时办公场所。
   
【2009年拍摄于新馆建成】
2009年8月,位于市南区中心地段延安三路105号(民生大厦)5-7楼的市南区文化馆新馆建成,建筑面积3100㎡,馆内设有MIDI制作室、“阳光书吧”、多功能厅、大型排练厅、声乐排练厅、器乐排练室、培训教室、艺术作品展厅、市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电子图书室、琴房等多样的专用处室,并且配有先进的教学培训设备,场馆设施达到了市区一流水平。文化馆各项公益文化活动全面铺开。
   

  • 群众文化活动及团队
1977年市南区文化馆成立交响乐队每月都组织下基层演出。
1980年-1995年文化馆的业务干部在德县路三角地(中山路派出所对面)坚持组织“每周一歌”活动,免费发放歌片并教百姓唱歌,吸引了众多歌唱爱好者。
改革开放初期,在“以文补文”思想指导下,文化馆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1981年-1987年,区文化馆成立了电影队每周傍晚在太平路小学操场放映电影,成为当时居民的重要文化生活,不仅如此,平日放映队还深入工厂、部队,为一线工人和战士们送免费电影,受到厂矿企业和部队欢迎。成立的魔术团深入到农村县城、村庄进行表演,加强了城乡互动、繁荣了农村百姓的文化生活。
1983年-1994年期间,市南区文化局在兰山路1号(现青岛市音乐厅)开办舞厅,每天晚上都会有吸引众多老百姓来此购票跳舞。
1987年市南区文化局成立,组建起以文化馆业务干部为主要成员的“琴岛之声”轻音乐团,团长系市南区文化馆业务干部安君波,该团全国巡演的首场在高密市,由于形式新颖、节目质量高,引起轰动,这极大的鼓舞了全团士气。接下来该团持续一年多的1000余场演出,足迹遍布山东、江苏、浙江三省,每到一处都引发当地百姓的热烈欢迎和媒体的高度关注,到1988年巡演成功结束。
1987-1997年市南区先后组织了十一届海之情艺术节,主会场曾分别设在青岛第六海水浴场、海军博物馆、沙子口海军基地、第一海水浴场、中山公园、五四广场、栈桥回澜阁等处,参演人员均以百姓演员为主,其中1991年在当时的天泰体育馆举办的第五届海之情艺术节邀请了来自56个少数民族的演员登台演出,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海之情艺术节中值得一提的一个重要板块——同乐会主要是以聘请国内演艺、曲艺、京剧、歌唱名人为演出主角,在社会上反响强烈,作为演出现场的人民会堂总是一票难求,赵丽蓉、殷秀梅、黄果、刘佳、淘金、克里木、潘长江、董文华、蒋大为、赵本山、姜文、刘晓庆、李谷一、彭丽媛、巩汉林、洪雪飞、刘长瑜、杨春霞、宋丹丹、郭达、江涛、郑咏、范竞马、倪萍、唐国强以及中国铁路文工团等曾相继登上这个舞台献艺。
1989年,市南区文化馆创作编排的以歌颂黄岛油库大火中消防战士英雄事迹的《“战火海”电视文艺晚会》在人民会堂上演,反响强烈。
1990年借祖国举办亚运盛会契机,市南区文化馆组成了由馆内业务干部为骨干成员的轻音乐团到抚顺、大连进行亚运会义演活动,演出20余场,有力地宣传了亚运精神。
1993年市南区文化馆成立了群众艺术团队“银帆艺术团”,其中主要包括时装表演、合唱、舞蹈三支队伍,百姓报名踊跃,团队成立之初已达80余人。
中国青岛海洋节作为青岛市的重要节庆品牌,是当时中国唯一以海洋为主题的节日,始创于1999年,举办时间定在每年的7月。海洋节依托风光秀丽的海洋风景带,发挥青岛“中国海洋科技城”的优势,荟萃现代节庆之精华,活动内容丰富,涵盖了开幕式、海洋科技、海洋体育、海洋文化、海洋旅游、海洋美食、闭幕式等几大板块数十项活动,成为7月青岛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首届海洋节和第二届海洋节是青岛市旅游局、文化局、科技局、科委、政府政策调研室、重大节庆办公室、园林局等政府部门承办,自2001年第三届海洋节起至2007年的七年间,青岛国际海洋节由青岛市市南区人民政府主办,市南区文化馆承办。
随着文化事业的深入发展,文化馆人认识到群众文化服务群众的重要意义,倡导公益的理念愈发深入人心。2001年—2008年每年的四月中旬到十月底市南区文化局在青岛市音乐广场举办“‘奥运之声’周末音乐会”共计260余场,包括社区专场、大中院校学生专场和市南群众艺术团队专场等,吸引外来务工、来青游客及本市观众40万之众,成为当时响亮的公益文化品牌,青岛音乐广场因此被评为省级优秀文化广场。
2008年1月21日市南区组织“千鼓百琴奥运情”青岛市庆祝2008年北京奥会倒计时200天广场文化活动。2月17日市南区文化馆承办07-08克利伯帆船赛专场文艺演出十场;4月29日承办“北京—青岛手拉手,和谐中国奥运情”—青岛市市南区庆祝2008北京奥运会倒计时100天广场文化活动。同年10月,青岛市市南区文化馆在青岛市第六届“欢乐大家庭”社区文化艺术活动中,荣获最佳组织奖。
2009年6月,市南区文化局主办、市南区文化馆承办了首届青岛市中老年模特大赛,参赛人数达600余人,团队共计26支,经过初赛和决赛,最终为20支金银奖队伍和10位个人金奖颁发了奖杯证书。同年11月文化馆举办了青岛市中老年舞蹈大赛,报名队伍共计30支,参赛人数近200,20支队伍分获金银奖。
2009年10月市南区文化馆新馆“艺彩”公益艺术培训班开始面向社会招生,培训班分时装表演、合唱、朗诵与主持、中国舞、民族舞、中国画六个门类,招收学员260余名,三个月授课100课时。2010年至今“艺彩”公益艺术培训班年年举办贯穿全年的培训,门类增加了吉他、爵士舞、拉丁舞、街舞、太极拳、芭蕾舞等,每年培训学员达1000余人,形成很好的社会效益,为文化普及做出贡献。
2009年12月至2010年1月市南区文化局与青岛市群众艺术馆、青岛市楹联协会共同主办、市南区文化馆承办的首届“楹联剪纸创作大赛”为期一个月在劈柴院江宁会馆胜利闭幕,收到群众参赛作品达200余件,20名群众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获得一等奖的刘骏昌老人的巨型剪纸作品落户劈柴院高空大鼓上。至此该项活动年年举办,到2013年已举办四届,先后有1500余人次参加该项赛事,活动水平逐年提升,奖项设置也在不断优化,为传统艺术储备后备人才。每年的获奖作品均发表在《青岛群众文化》刊物上。
2011年1月23日,由市南区文化馆主办,青岛市红舞裙艺术学校承办的“舞动的红舞裙”迎新春少儿芭蕾舞专场演出在青岛市音乐厅成功举办,14个芭蕾舞节目汇聚了100余名少年儿童芭蕾表演者。3月,市南区文化新闻出版局适时出版了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同感党恩深歌声暖人心”《红歌合唱集》。6月27日市南区政府所属机关社区选拔的16支参赛队、1000余名干部员工和500余名观众在青岛大学音乐厅参加的“同感党恩  共建首善”——市南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文艺演出。
2012年2月,市南区文化馆在奥帆基地承办了“克利伯”文化广场天天演7场演出。3月19日市南区文化馆接待了来自德国基尔文理高中访问团一行33人,教师生们学习青岛传统舞蹈胶州秧歌,并参观了文化馆。11月由市南区文化新闻出版局联合各街道办事处主办,市南区文化馆承办的“幸福市南•欢乐社区”公益文化展演历时四个月落下帷幕,四大板块30余项主题活动,在社区、广场、庭院轮番上演,成为市南社区文化活动的一大亮点。
 

  • 音乐 舞蹈 器乐
1994年市南区文化馆承办了山东省第三届小飞天舞蹈大赛,来自全省的300余支代表队在青岛市人民会堂参加角逐,并进行了颁奖汇报演出,人民会堂座无虚席。1989年市南区文化馆声乐干部安君波演唱《望天》获得青岛市首届电视歌手大赛一等奖;1990年演唱的歌曲《心的祈祷》在“白玉兰杯”青岛市第二届青年歌曲大奖赛中获金奖;1992年安君波演唱歌曲《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和创作歌曲《期待依然》(词郑胜琨、曲吴国强)获得青岛市文化局主办的青岛市群文系统专业人员技能大赛声乐类金奖,同年获得山东省文化系统业务技能比赛一等奖;1992年5月徐昭获全国沿海城市“喜得宝杯”新人新作歌曲大赛美声组金奖;10月演唱《沁园春.雪》获山东省文化馆(站)业务技能比赛优秀奖;
1993年4月徐昭获获得全国十城市歌手比赛美声组金奖,安君波演唱歌曲《一生一次》获通俗唱法金奖。同年安君波演唱创作歌曲《蓝色的爱》(孙义勇词、智树春曲)荣获岛城新歌榜“美的旋律”十大金曲奖,中国广播电台予以报道。
1998年再次演唱歌曲《蓝色的爱》荣获年度中国市级电台广播音乐作品二等奖,在中央电台播出。
1999年演唱歌曲《重新再来》获得全国“群艺杯”歌手大赛一等奖。10月徐昭在山东省“沂洲杯”青年歌手大赛在荣获演唱大奖。
2001年10月徐昭在第二届深圳“群艺杯”全国部分城市及港澳地区中老年歌唱大赛中获中年组银奖。
2004年安君波演唱创作歌曲《五星红旗与五环》(张乃衡词曲)获得山东省群文系统专业技术比赛二等奖。
2006年市南区文化馆银帆女子合唱队在“第四届世界合唱比赛”中,以一组载歌载舞的中国民歌,夺得“表演民谣组”锦标赛铜牌。
2007年银帆女子合唱队先后应日本政府、韩国政府的邀请,随青岛市副市长王修林、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任群先一行,赴日本下关、韩国大邱、釜山友好城市进行文化交流演出,同年在“青岛市首届国际合唱节”比赛中,合唱团再一次力压群芳,以优异的成绩获得金奖。
2008年市南区文化馆举办了全市奥运歌曲征集活动,共收到创作作品300余件,评选的“十佳歌曲”在社区广为传唱。2月,付志贤在“中华之星”全国青少年优秀艺术人才展评活动中荣获青岛赛区金伯乐奖,同期荣获蒲公英第六届大都市青少年英语艺术表演选拔活动园丁奖。银帆女子合唱队在“cctv全国青年电视歌手大赛山东赛区”的合唱选拔中,摘得金奖第一名的桂冠。
2009年由市南区所有街道办事处的组成的百人市南区锣鼓代表队参加了“欢乐青岛—2009百鼓争鸣庆新春鼓乐大赛”获最佳表演奖、最佳组织奖、优秀表演奖。同年区文化馆安君波编排的歌舞《在灿烂的阳光下》和安彤编排新疆舞《美丽的姑娘》代表市南区残联参加“青岛市第11届残疾人文艺汇演”分别荣获金奖、银奖。青岛市首届“群星荟岛城”群众文艺创作汇演中区文化馆选送的张馨创作歌曲二重唱《共祝美好明天》和中老年舞蹈《烛》获最佳表演奖和最佳辅导奖;舞蹈《太平盛世》获优秀创作奖和优秀辅导奖;《健康快乐动起来》获优秀表演奖和优秀辅导奖;市南区文化局获最佳组织奖。12月银帆女子合唱队应邀为“中央电视台”大型电视晚会“银幕交响”成功演唱了四首作品。
2010年市南区银帆艺术团女子合唱队演唱《斑鸠调》《茉莉花》在首届“七彩夕阳”全国中老年合唱艺术节暨全国中老年合唱之星邀请赛中获得大赛组织奖和两项明星奖。舞蹈《烛》在山东省第二届“星光奖”评选活动中获得三等奖。青岛市第二届“群星荟岛城”群众文艺创作汇演中情景歌舞《和谐家园》获音乐类最佳辅导奖、最佳表演奖,安彤创作编排的舞蹈《天山风韵》获舞蹈类最佳辅导奖、最佳表演奖,张晓静创作编排的舞蹈《山东印象》获舞蹈类最佳创作奖,合唱曲《春风》(李良斌曲)获合唱类最佳创作奖,牛庆明创作编排的音乐歌舞《都市旋律》获音乐类优秀辅导奖、优秀表演奖,张晓静创作编排的快板歌舞《我为党旗添光彩》获曲艺类优秀创作奖,舞蹈《人民海军向前进》(北海舰队创作)舞蹈类优秀创作奖。李良斌创作的歌曲《岛城之恋》发表在2010年《青岛群众文化》刊物第一期上,2011年创作歌曲《万里青天》(郭宏词,李良斌曲)在山东省获山东省群众文化学会年度评比二等奖。6月市南区文化馆选送的青年组歌手——徐丽、徐格格,中年组选手史彩芳、康静和老年组选手马源鸿、董仁庆六名选手分获“橡胶谷杯”2011青岛市首届群星歌手大赛“十佳歌手”称号。7月市南区银帆艺术团女子合唱队在青岛市音乐厅举办了“红歌专场演唱会”。市南区文化馆安彤创作的舞蹈《欢乐的塔吉克》在青岛市第三届群众文艺创作汇演中,获最佳表演和最佳辅导奖,安君波编创的舞蹈《如画中国》获得优秀表演和优秀辅导奖,管锦红创编的拉丁舞《律动岛城》获得优秀创作奖。牛庆明指挥的银帆艺术团女子合唱队演唱的合唱《思念》获得优秀表演和优秀辅导奖。
2012年银帆女子合唱队远赴欧洲,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参加了“唱响五洲”系列音乐会之一2012维也纳金色大厅“元宵夜”合唱音乐会,与来自美国、加拿大以及中国各地的共14支优秀华人合唱团同台献唱,演唱了江苏民歌《茉莉花》、江西民歌《斑鸠调》、山西民歌《灯碗碗开花在窗台》三首风格迥然不同的中国民歌。在青岛市第四届“群星荟岛城”群众文艺创作汇演中李良斌词曲的原创歌曲《思念》获合唱类最佳创作奖,林梦霞老师创作的爵士舞《热力2012》获广场舞最佳创作奖,市南区文化馆选送的青岛市中小学音乐教师合唱团演唱的《忆秦娥·娄山关》《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枫叶之恋》获得合唱类最佳表演奖,民族舞蹈《欢聚一堂》获得广场舞类最佳表演奖,其中辅导者姜准、林梦霞、安彤老师分别获得合唱类和广场舞类最佳辅导奖,市南区文化新闻出版局荣获本届大赛的最佳组织奖。10月23日银帆艺术团舞蹈队赴京参加了“夕阳秀”第十一届全国艺术大赛暨2012“敬老爱亲”春节联欢晚会北京预选活动,原创作品《齐鲁情韵》摘得牡丹金奖。11月该队参加山东省首届舞蹈大赛表演《山东印象》获得业余组银奖。[page]
 
第四节 戏剧
1956年文化馆业务干部庞瑞林牵头成立了木偶剧团,每周在24中操场为市民表演,主要上演剧目有《猪八戒背媳妇》《拔萝卜》等,受到百姓追捧。1975年,市南区文化馆组织、编导、排练、表演的大型话剧《八一风暴》《于无声处》《报春花》相继在青岛市兰山路礼堂上演,轰动岛城。
1989年文化馆业务干部付子玉、丁佩芳创作演出的小品《上帝是男的》获得山东省戏剧小品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2006年10月徐昭在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举办的第五届全国“四进社区”表演的小品《他们都很像》获得银奖。区文化馆徐昭、安君波创作的小品《他们都很像》获得第五届全国“四进社区”文艺展演金奖和最佳辅导奖。
2008年11月在全国第六届“四进社区”文艺展演中文化馆李娜等创作的小品《左邻右舍》获得金奖。
2009年牛庆明编创小品《热线真情》获得青岛市第11届残疾人文艺汇演铜奖。同年青岛市首届“群星荟岛城”群众文艺创作汇演中区文化馆创作的小品《战浒苔》获的最佳创作奖和优秀辅导奖。创作小品《和谐家庭》获全国妇联才艺大赛“家庭之星”奖。
2010年在青岛市第二届“群星荟岛城”群众文艺创作汇演中创作小品《家比天大》获戏剧类最佳表演奖、最佳辅导奖,表演者主要有李娜等三位演员;相声《祸患无穷》(创作莫宏、表演者:闫立飞、刘乃强)在山东省第二届“星光奖”评选活动中获得三等奖。
2011年市南区文化馆李娜等创作的小品《借条》在青岛市第三届群众文艺创作汇演中,获得最佳创作奖。
 

  • 美术 摄影
    1962年初,青岛市台西文化馆美术活动小组也成立。徐立忠等5人成为了美术组的活动骨干。作画的地点为文化馆小楼二层画室,1962年9月初,“台西画室”成立。为了迎接国庆,10月1日“台西画室风景画展”在台西文化馆一楼和二楼的活动室开幕。徐立忠的《火》《青衣》、张纲的《俺家的门》《俺家的窗》、吴文家的《候车者》《小巷》、盛显棣的《圣弥额尔教堂》《中山路土产店》和王敬的《自画像》《大杂院》等100多幅作品展出。画展持续了3天,展出的探索性作品引起青岛美术界的注目,青岛美术界一多半的人赶来参观,美校的学生更是停课来看。台西画展同样惊动了负责青岛文化活动的青岛市文联和青岛市群众艺术馆。1966年文化大革命台西画展受到批判。画作的创作者和当时的文化馆馆长邹玉环等工作人员受到牵连,“台西画室”组长徐立忠被被隔离审查一年零八个月。1978年春,赫保真先生在青岛市政协会议上,提出为台西画展参展者平反的提案。12位美就传部董海山部长的重视,台西画展案始得以平反昭雪。
    画家李春(曾先后任市南区文化馆美术门类业务干部、馆长、市南区文化局副局长等职)1986年先后创作的连环画《周恩来年青时代》《伟大的宋庆龄》发表在中国美术出版总社主办、原中国连环画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连环画》上,先后创作的连环画——《嘉莉亚的妈妈》(1986年)、《黑桃皇后》(1987年)、《卡尔美拉》(1989年)、《一个女人的自由》(1990年)、《一吻难忘》(1991年)发表在中国美术出版总社主办、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连环画报》上;李春1989年创作的美术作品《上帝是男的》获得省一等奖、《野性的战争》在省群众文化专业技术比赛中获得一等奖;1989年李春获得第二届中国连环画“金环杯”奖,1991年创作的连环画《卡尔美拉》摘得全国群星奖铜奖,画家李春1989年还携该作品获得山东省群文(艺术)专业技能比赛一等奖。
市南区文化馆美术干部甘畅1995年创作的工艺作品参加“首届中华巧女手工艺品大奖赛”获中华巧女奖;2002年在“青岛市首届马年剪纸比赛”中获一等奖;同年在“胶州湾杯中国剪纸艺术大赛”中获银奖;2007年获“迎奥运青岛市民间工艺精品展”特别奖,2007年5月赴美国华盛顿州塔克玛市举办《中国艺术家美术作品展》,十余幅剪纸作品义捐给塔克玛市中国协和促进会基金会,剪纸《鱼乐图》获第一届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乡土奖”铜奖;2008年剪纸《畅游》获中国剪纸艺术大赛银奖;2011年剪纸《鱼戏莲》获2011年第26届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乡土奖”银奖。十余幅剪纸在《新民晚报》、《深圳特区报》、《青岛晚报》等报刊发表。十余幅版画藏书票作品参加意大利、波兰、土耳其、希腊、白俄罗斯、墨西哥等国际藏书票展览。
2010年市南区选送的三件绘画作品青岛市“海尔杯”第八届美术、书法、摄影“十佳新人”均获优秀作品奖。
    文化馆业务干部王岩的摄影作品《五彩迎归》于2009年11月在山东省文化厅举办的山东省“歌颂新中国 喜迎全运会”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大型图片展中荣获一等奖,被收录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青岛市美术书法摄影作品集》中。作品《城市风景》在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青岛市文化局举办“赞美青岛喜迎全运 歌颂祖国”青岛市美术、书法、摄影作品比赛中获一等奖。2012年10月该同志的摄影作品《奥帆夜景》在喜迎党的“十八大”——山东省艺术馆山东省摄影作品展中荣获一等奖。
                         

  • 戏曲
解放前,在当时的青岛建立最早、力量最强、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京剧会场,就数有30年历史的“和声社”,它成立于1928年,京剧戏迷周鼎忱等人在青岛组织了第一个业余京剧研究组织,取名“和声社”,以“和弦之声,移风易俗”为信条,这正是票房名字的由来。社址暂选保定路28号(原青岛地方银行旧址)。1931年,和声社由保定路迁址湖南路24号底楼。此时,社员已发展到30余人。初为内部彩排,后举行义演活动。1933年由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福顺德银号、义聚和银号分别出资租赁位于四方路10号的“三江会馆”。京剧名伶王又宸、言菊朋、周信芳、金少山、林树森来青演出时,皆应邀为和声社名誉社员。当时在青的著名戏剧家洪深、著名作家老舍和著名演员俞珊(当时是山东大学校长赵太侔的夫人)也曾是和声社的正式成员,并参加演出。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青岛沦陷后,和声社只好暂告解散。当年冬天,经过陈晓初的奔走,邀请银行界的一些京剧爱好者加入京剧票社活功,由中国保险公司经理郭稚伯出头,将银行界票友组织起来,和声社易名为 “银光社”。成立后,不断举行小型演出活动。待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国内银行界吃紧,银光社只好宣布解散。1943年3月,由日伪时期青岛总务局局长谢康伯出面,海关官员陈警凡挑头,并吸纳了一些京剧票友加入,遂改名为:“琴樽友韵庐”,继续在“三江会馆”活动。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琴樽友韵庐”的名称取消,恢复和声社。这时的和声社已经是人才济济,名票荟萃,拥有正式社员80人,名誉社员40余人,达到鼎盛时期,并且遐迩闻名。京剧大师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马连良、杨宝森等,都来给他们祝贺题词。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和声社等京剧票房的活动更加活跃。仅解放初期的前三年,和声社与青岛财政金融工会等单位合作,共先后举办了七次大规模的义务演出活动,共演出24场,大小剧目达65出之多。1955年末,和声社的全部财产和戏箱交给青岛市工人文化宫接管。就这样,有着30年历史的和声社到此结束。在青岛的所有京剧票房中,它历时最长,生旦净丑各累行当最齐全,演出的剧目最多,演出水平最高。在青岛的京剧艺术历史上写上了浓浓的一笔。
现如今,市南区社区百姓京剧队主要集中在八大湖、中山路(劈柴院)街道办事处的两支队伍,每季演出。1980-1987年间市南区文化馆成立了茂腔队,由张明浩等同志带队深入西镇大院演出达百余场,受到挪庄等溪镇百姓的欢迎。
 
2010年区文化馆选送的相声《祸患无穷》山东省曲艺汇演比赛三等奖。
2011年市南区文化馆创作的山东快书《在列车上》在青岛市第三届群众文艺创作汇演中获得最佳创作和最佳辅导奖。
 

  • 时装表演
安君波带队的市南区银帆艺术团时装表演队成立于1993年。
1999年银帆艺术团时装表演队在青岛市国际啤酒节流行服饰表演《江山》获得最佳编导奖。
2004年该队在青岛市电视台组织的中老年风采大赛中变现突出获得最佳编导奖。
2009该队参加中国海洋丽人大赛模特表演《祖国万年春》荣获中老年组模特表演金奖;时装表演《老街里》青岛市首届“群星荟岛城”群众文艺创作汇演优秀创作奖;编创的中老年时装《青花瓷》获全国中老年广场服饰大赛金奖。
2010年该队创作编排作品《江山如画》参加第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世博·金玉兰奖”艺术大赛获得表演金奖、最佳组织奖;同年8月30日参加第二十届青岛国际啤酒节艺术展演活动获得“最佳表演”奖;另外创作的《龙吟龙脉》《和谐中国》《祖国颂》《大唐古韵》《耐冬传奇》《穆桂英挂帅》《红楼锦衣》在各个群众文化场所演出受到欢迎。
2010年时装表演队在青岛市第二届“群星荟岛城”群众文艺创作汇演中时装表演《龙吟龙脉》在青岛市第二届“群星荟岛城”群众文艺创作汇演中获得优秀创作奖;同年10月银帆艺术团时装模特队参加中国上海国际第十三届世博金玉兰艺术大赛,表演的时装情景歌舞《老街里》摘得团体类最高奖,市南区文化馆获得最佳组织奖。
2011年10月23日该队赴京参加了“夕阳秀”第十一届全国艺术大赛暨2012“敬老爱亲”春节联欢晚会北京预选活动,原创作品《江山如画》摘得牡丹金奖。
2012年7月15日,“北美枫情杯”青岛市首届全民电视模特大赛决赛在青岛电视台800平米演播厅隆重举行。市南区文化馆银帆时装表演队选派了13位选手报名参赛,全部入选决赛,并捧得多项大奖:傅杰、高波、张淑美、高辉、付邦琳五位选手获得大赛“优秀奖”,十个单项奖中赵斌摘得“最佳气质奖”,谢新勃斩获“最佳风度奖”,老年组的夏云兰、赵斌分别获得亚军、季军的称号,王雅倩喜得中年组冠军,同时,市南区文化馆获得了本次大赛的最佳组织大奖。
 

  • 民俗文化
浮山山会  始于明代初期的浮山所山会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旧时的正月十三,清晨,浮山所真武庙庙门大开,各姓家族的锣鼓队簇拥着本族长者,到庙里磕头进香。周围各村的高跷队、旱船队、龙灯队都来献艺祝贺。这一天,浮山所村的每家每户都有亲戚来聚会,大家欢聚一堂,其乐融融。那时山会依街而设,蜿蜒数里,热热闹闹赏花灯、开开心心看大戏、痛痛快快玩杂耍、香香甜甜品小吃的场景在浮山所人和周边群众的脑海里割舍不得。2011年浮山山会恢复,活动设在市南区1388文化街上。山会因此焕发青春,不断注入新的内容,不仅汇集了“祈福上灯”、书画名家现场笔会、民俗艺术展演、非物质文化遗产艺人才艺展、青岛民间老游戏、民俗商品商贸活动等。因浮山所山会买卖最多的是“油条”(当时称香油果子)和“油炸面鱼”,所以又把山会称作“香油果子会”。
天后宫庙会  位于青岛市太平路19号天后宫庙会起于明代,盛于清代,历经500多年。俗称“青岛大庙庙会”,是道家庙会。天后宫始建于明代成化三年(1467)。初称"天妃宫",是青岛市区最早的庙宇之一。初建时设正殿和东西两配殿,正殿供奉天后(又称"海神娘娘"),配殿供奉"龙王"、"财神"。崇祯十七年(1644)建造戏楼一座,是青岛市区最早出现的戏楼。后经屡次修建,已有琉璃瓦饰顶的大小殿宇16栋,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每年春秋两季渔民出海前逢会,人们前来朝拜许愿,热闹非凡。解放后,神像被毁,庙堂保护完好。1982年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世纪60年代末青岛天后宫庙会一度终止,直到2000年才得以恢复。2006年青岛天后宫庙会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定名为天后宫“新正民俗文化庙会”。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三十在此举办民俗庙会。庙会期间主要活动有除夕夜撞钟仪式、民俗风情摄影大赛、征集“迎新春”对联、灯谜大赛、中外名鸡擂台赛、飞镖大赛、“百姓乐”民间艺术杂耍表演赛、“祭海”民俗表演、民间剪纸大赛等,热闹非凡。
文化空间劈柴院  劈柴院位于青岛市南区中山路商业圈,是中山路、北京路、河北路、天津路围合的街坊。其实劈柴院有个路名叫江宁路,德国占领青岛后,于1902年修建了此路。至于劈柴院这名字的来历,有人说,这里原先是个“劈柴市”,全是卖劈柴的。还有人说,这些劈柴除了供市民烧火做饭,还供应大窑沟窑炉烧制砖瓦等等。在刘筠的诗集《青岛百吟》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段注释:“劈柴院近中山路,最繁闹之区。院内皆劈柴架屋,故名。贵人不屑一顾,然房租轻而价廉,穷措大得往来其中焉。”这就是说,劈柴院是因为里面盖了许多临时的商用“劈柴屋”而得名的。这些“劈柴屋”,为一些老青岛人所熟知,大多是一些随意搭建的破板房,低矮潮湿。 从上个世纪20年代中期,青岛建为城市后,在这里修了一条江宁路,建了几个大院,江宁路逐渐成了一条商业步行街,街上几个大院多为商店、饭铺,劈柴院从一个院子的名称成了这一商业街的名称。到上世纪40年代馄饨、锅饼、炉包和豆腐脑等名吃汇集劈柴院,这里成为青岛最早的美食城。江宁路的主街上,两侧主要是饭店,其中有元惠堂、李家饺子楼、增盛楼、天兴楼、协聚福、异美斋等家,其中元惠堂最大,也最有名,除街上两层楼房外,在后院楼上还有几个单间。鲁菜分济南菜系、胶东菜系,元惠堂是济南菜系的名店。江宁路西段,以卖糖果及花生、瓜子、栗子等炒货为主,多为前店后厂,零售加批发,主街通往北京路一段主要是酒馆,门前则是熟肉摊,经营猪头肉、酱肝、酱牛肉等,有的也是前店后场,酒馆,主要卖散酒,店中一个大缸,红纸写着斗大一个“酒家”,顾客买酒用2两或4两的“酒提子”提出来。只供应豆腐干,花生米酒肴,如需肉食,需从门外的熟肉摊上买了送进来。一些后来很有名的艺人开始却是在劈柴院里崭露头角的。如著名相声演员马三立,1932年,年方18岁来青岛闯江湖,与刘宝瑞搭档,演出了《对对字》、《大上寿》等段子,很受欢迎。以后,他成了相声大师。1984年他来青岛出席会议,专程到劈柴院寻访旧地。
    山东琴书演员商业兴与关云霞结婚后来青岛也曾在劈柴院演出,后称为“东路琴书”代表性演员,解放后参加全国曲艺会演,1959年重回青岛,任青岛市曲艺团副团长,以后成为著名山东琴书演员的朱丽华出自他的门下。
    西河大鼓演员刘泰清1932年在10号院内开了泰清茶社,他演唱西河大鼓,自创一派,其表演字正腔圆,形神兼备,唱腔多变,创“快打慢唱”,刻划人物细腻逼真,演出剧目有《残唐五代》、《封神演义》等,也演唱《草船借箭》等段子活。解放后获山东省一等奖,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
    刘泰清是劈柴院里著名的曲艺世家。他的妻子系平度人,是山东大鼓演员,二弟刘泰喜是木板大鼓演员,三弟刘泰盛和儿子刘吉祥、大女儿刘立琴均是伴奏。二女儿刘书琴继承父业成为著名西河大鼓演员,获山东省曲艺二等奖。三女儿刘惠琴是中央广播说唱团主要演员,学过西河大鼓,山东琴书,又向曲艺家白风鸣学河南坠子、多次出国演出。前些年,她在北京举办了个人演唱会,她一个人演出河南坠子,山东琴书,又演唱民歌、西洋美声歌曲,风靡京城,被誉为“青岛刘三姐’。
    劈柴院艺人中有著名评书艺人葛兆洪、王宝亨等人,1948年葛兆洪在电台连续播讲《三侠剑》,是收听率最高的节目,也是第一个在电台播出长篇曲艺的演员。
解放后,在“三大改造”中,艺人及摊贩都组织了起来,离开了劈柴院,只余下了元惠堂等几家饭店,这里逐渐成了居民区。新时期以来,江宁路西段新开了十几家饭店经营海鲜及炉包、馄饨、甜沫等风味小吃,被称为小吃一条街。
 
第九节 群众文化理论研究
2007年徐婧撰写的论文《创新思路、打造社区广场文化新亮点》在中国群众文化学会组织的中国群众文化年度论文评选中获得优秀奖,该论文同时在山东省文化厅组织的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中获得三等奖。甘畅撰写的论文《青岛市剪纸概况及思考》在在山东省文化厅组织的二00七年度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中获得三等奖。
2008年8月,徐昭撰写的论文在山东省群众文化学会年度评比中荣获贰等奖。王岩《以文化创新推动青岛市社区文化繁荣发展》省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010年王岩、郭宏撰写的论文《试论老城区市井民俗文化空间的传承保护》、《社区公益艺术培训现状初探》在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研究协会举办的山东省群众文化学会年度论文评奖中分获二、三等奖。
2011年7月在山东省艺术科学研究协会年度优秀论文评选中郭宏撰写的论文《艺术辅导培训免费开放有效模式初探》获得一等奖、王岩撰写的《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群众文化中的重要作用》获得二等奖、张晓静撰写的《论公益培训对文化繁荣的促进作用》、安彤撰写的《浅谈群众喜爱的舞蹈表演艺术》、李良斌撰写的《浅谈文化馆公益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孙俊英撰写的《近代山水画家陈玉圃先生国画艺术初探》、李娜撰写的《群众文化是童话世界的太阳》均获得三等奖。2011年省群众文化协会出版的《群众文化论文精选》一书上郭宏撰写的论文《艺术辅导培训免费开放有效模式初探》和孙俊英撰写的《近代山水画家陈玉圃先生国画艺术初探》发表。
2012年在山东省群众文化学会组织的年度论文评比中郭宏撰写的论文《传统武术校园传承的现状与思考》、王岩撰写的论文《打造社区文化平台,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均在一等奖。这两篇论文分别发表在《青岛群众文化》2012年第四期上,李良斌撰写的《浅谈中老年文化活动的多样性》和孙俊英撰写的《对社区文化建设与公共文化体系构建的思考》获得该奖项的三等奖。其中郭宏撰写的论文《传统武术校园传承的现状与思考》和孙俊英撰写的《对社区文化建设与公共文化体系构建的思考》还发表在省群众文化协会出版的《群文荟萃》一书中。
 
第十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市南区自2009年开始,历经两年半,在辖区内开展了全面的非遗普查工作,访谈对象近2万人,获得有价值非遗线索近600余条。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一批市级非遗名录和三批区级非遗名录的申报工作,截至目前,鸳鸯螳螂拳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劈柴院-市井民俗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浮山所民间传说、武当太乙拳、植物八百散等9个项目被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鸳鸯螳螂拳传承人孙丛宅入选市级非遗传承人。2012年鸳鸯螳螂拳和劈柴院文化空间成功入选市级非遗名录,2013年鸳鸯螳螂拳入选省级非遗名录。
2009年市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建成,在区文化馆605室,面积70㎡,通过有奖征集的方式,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征集雕花食盒、老二胡、卡花、油灯等“老物件”30余件,现如今展厅内陈列展品168件,大型展示牌6个,年接待参观群众百余人。 
2010年3月30日,市南区第一个“非遗”传习点设立,在青岛燕儿岛路第一小学,共有两个传习班(剪纸、鸳鸯螳螂拳),开班仪式隆重召开,仪式上市南区文化馆徐昭馆长与青岛燕儿岛路第一小学贺卫校长签署合作协议,市南区文化新闻出版局副局长解春萍局长、市南区文化馆徐昭馆长为传习点授牌,剪纸、鸳鸯螳螂拳传承人为70位小学员授牌。
2011年5月23日,市南区文化馆在拥有百余年历史的青岛市实验小学举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点和市南区未成年人文化示范点授牌仪式,成为市南区地二个传习点。
2012年4月市南区第三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点在青岛嘉峪关学校成立,至此,三个传习点共设立10个传习班。5月21日,市南区未成年人基地传习班教师孙日成、该拳传承人孙丛宅先生带领鸳鸯螳螂拳小学员与来自美国阿肯色州来华的13名留学生们进行文化交流。
每年市南区文化馆利用非遗宣传日、春节、清明节、五一、端午节、中秋节、十一等,开展10余项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的系列民俗传统节日活动,参与者在亲自动手制作“卡花”“月饼”“粽子”的过程中,“零距离”感受非遗魅力,“阳光讲堂”—讲述青岛(方言)老故事,颇受居民追捧,至今为止此项活动参与人数已近4000。每年岁末年初市南区文化馆主办青岛市楹联剪纸大赛,现已成功举办四届, 1000余幅作品参与此类活动;
市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伴随着挖掘整理同步开展。首先在中山路社区、仙游路社区等10个社区设立非遗传习点,开展民俗刻纸、皮影制作、鸳鸯螳螂拳和武当太乙拳等培训活动;定期聘请老艺人到学校开展剪纸、武术、皮影、面塑等传习活动,举办各类传承培训班84次,学员800余人;2012年8月,成功举办了青岛市首届青少年(新市民)非遗夏令营,吸引了50余名青少年参与。